掃墓

 

掃墓

中華民族任重道遠,對於祭天拜祖,有一套非常嚴密的文化傳統,千百年來,每一輩每一代因襲流傳。其中蘊含懷念祖先以及宗族觀念傳承的意義,絕對不是世界上其他文化可以比擬的。

尤其對於掃墓的習俗,真的是有許多繁瑣的規定,當中演變出來的道理,卻充滿道德教化的成分,也讓老一輩與下一輩之間,串起了牢不可分的緊密關係。在這個篇幅中,我就告訴大家關於掃墓必須注意的事項,以及祖先的風水是怎樣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。

 

清明掃墓的由來

清明,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之一。按陽歷來說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。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。作爲節氣,清明時期正是我國大部地區,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,風和日麗,鶯飛草長,柳綠桃紅,生機勃勃故稱之爲清明。

    清明掃墓,由來已久,大盛行于唐代。《夢梁錄》記載:在古代,清明節這一天,“官員士庶,俱出郊省墳。” 祭祖、上墳、掃墓,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。據《舊唐書》記載:“寒食上墓,禮往無文,近代相沿,寖以成俗,士庶之家,宜許上墓,編爲五禮,永爲常式。”

爲什麽要在清明掃墓呢?這大概是因爲冬去春來,草木萌生。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,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,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,所以要去親臨察看。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;同時供上祭品,燒些紙錢,或在樹枝上挂紙條,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,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。有一首唐詩描寫當時的情景:“南北山頭多墓田,清明祭掃各紛然;紙灰飛作白蝴蝶,淚血染成紅杜鵑。”

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」,這句話清楚地點出在祭祀祖先的季節,連同老天爺都抱持著感傷氣氛的情景。

 

關於掃墓的習俗

 

A陪墓

民間習俗親人埋葬後第二年一定要去培墓,第一次培墓俗稱「開墓頭」,必須在當年春社日陪墓,第二次陪墓在隔年清明節當天上午,第三次陪墓在隔年清明節下午。

連續陪三年後即不再陪墓,只有在清明節前後上山掃墓掛墓紙。在傳統的習俗中,家裡若有長子娶媳婦、添丁生子、買房子等喜事時一定要陪墓而不受三年後不再培墓的規定。

 

B墓紙

  一般墓紙分紅、黃、白的古仔紙及紅、黃、白、綠、粉紅的五色紙兩種。現代則多用五色墓紙,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拜祭過。

壓墓紙在墓塚部份以奇數為主,放置的地方首重趨吉避凶,第一先壓墓碑,第二壓左右墓手,第三壓左右腰間,第四壓墓中、墓後等,象徵七星地,子孫出士。另一方法是先將墓紙壓在墳頭上,然後在墓的四周壓上十二張銀紙,具有驅除趨邪除煞的作用。

 

C祭品

  掃墓時必須先拜后土再拜祖先,祭拜牲醴新墓須準備五牲(即豬肉、雞、鴨、魚、豬肝),舊墓用三牲禮(即豬肉、雞、魚);拜完后土的牲醴可以拿來祭祖,除了五牲、三牲外,必須再準備鴨蛋或雞皮以及麵、紅龜粿、草仔粿等。

 

D掃墓時間

掃墓一般須注意時間,丹ˋ是「清明節」當天沒有任何禁忌,十二生肖都可以掃墓,其他的日子則須擇個吉日免得沖煞。掃墓時間以早上太陽出來,下午下陽下山前最佳。太陽未昇或已經西下時千萬別乃在墳區。

 

胡媽媽的叮嚀:

  雖然現代社會的人對於掃墓的風俗已經逐漸淡忘,甚至連網路上都可以掃墓,不過我還是呼籲讀者,這項流傳千百年來的習慣絕不可以省略,因為不論從風水或者倫理上看來,掃墓都是一件相當重要的禮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