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間風俗 正月十五 元宵節

 

正月十五 鬧元宵

    「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」,元宵節的得名,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(元)的十五日夜(宵)舉行而來。元宵節也叫「燈節」、「燈夕」,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,元宵節也叫「上元」、「上元節」,道教有所謂「三元」神,即上元天官、中元地官、下元水官,這三官神分別為下正月、七月、十月十五日為誕辰,因此這三個日子就分別叫上元、中元、下元。

  相傳天官喜樂自古傳說神明喜化為凡人,喜在人群中遊玩,當元宵節愈熱鬧地方,愈有喜氣處,天官愈出現為人們帶來好運,當天到寺廟摸正陽門的大門釘或摸高掛行人道上天燈,代表婦女宜生男,男仕宜升官,學生利考試,用出行的方法提升個人運氣。

  關於元宵節俗的形成,歷史載漢武帝的時候,漢室要祭祀一位叫「太一」的神明。太一也叫「泰一」、「泰乙」、「太乙」,早在戰國時期即被人所奉祀。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,地位在五帝之上,並有恩於漢武帝,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。

 

.打燈謎

  《帝京歲時紀勝》提到所謂「正燈」,這是一種關於燈期的說法。舊時燈節連續張燈數日,一般正月十五日叫「正燈」,最初張燈的那天叫「試燈」,最末一天叫「殘燈」、「闌燈」。又有神燈、人燈、鬼燈之說,十四夜,謂之『神燈』;十五夜,謂之『人燈』;十六夜,謂之『鬼燈』。神燈放於家中神明廳;人燈放於門窗外可以避蝎;鬼燈放於丘墓、原野,遊魂得燈可以脫離鬼域。」

 

.食元宵

元宵節吃元宵。食品的「元宵」和「節日」同名,顯然是因借音而來;在南方則叫「湯圓」、「水圓」。元宵節吃元宵,取意在於闔家團圓、和睦,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幸福康樂的心願;而送親朋元宵,則是藉以表示百事順遂圓滿的祝願。

 

.偷蔥、偷菜、偷蒜

偷蔥:十五夜,未出嫁的姑娘,到鄰舍菜園偷得蔥、蒜、菜,據傳說,只要偷得蔥則聰明伶俐,偷得蒜則能嫁好夫婿。蔥菜台語略同於「尪婿(夫婿)」。即「偷好蔥嫁好尪,偷好菜,嫁好婿」。

聽香:亦屬婦女之事,行事之先,先向所設神祇前燒香點,跪拜禱祝,祈求婚緣早現,出了寺廟往返家途中,密聽路上行人所說的話,依照其入耳的第一句話,再擲杯以卜好壞,俗語說的「聽香卜佳婿」。切記婦女前往寺廟參拜,來回不可走同一條路。

 

.走百病

  走橋一般在正月十六或正月十五日進行,故此日亦稱「走百病」、「除百病」、「散百病」、「烤百病」等,而其中的走參與者是婦女,打頭的一人舉香開道,其他人尾隨其後。夜晚,攏一堆小火,孩子先跳,大人隨後,男性起左腳,女性起右腳,不能行走奔跑的幼兒也要象徵性地烤一下。北京的走橋,不過是「凡有橋處,三五相率以,謂之度厄」。江蘇的走橋則另有關日:「十六日落燈,夜靜婦女出遊,攜瓦罐,拋棄於橋樑之畔,以禳災云」。

  《大同府誌》云:「俗傳是日出門,一年可免百病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