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間風俗 寒食節

 

寒食節

寒食節是起因於介子推的抱相自斃。

  話說春秋時代,晉獻公生有申生、重耳二子,因為獻公幸驪姬,聽了她的讒言,就殺死長子申生,次子重耳聞風就逃了出宮。那時有狐偃、趙襄、顛頡、魏犨、介子推五個屬下,保護他逃難,一次路過衛國的時候,重耳和他的隨從被人追擊,慌不擇路,逃到了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,甚是飢餓。這時重耳發現大臣介之推不見了,別人都說他乘危脫逃,公子重耳則相信介之推不是那種人,果然過了一會兒,介之推給公子端來了碗肉湯。公子飢不擇食,狼吞虎嚥,一飲而盡,當公子還想吃第二碗湯時,才知道這湯原來是介之推從自己腿上割肉來熬的。公子得知此情,表示即位之日,一定重加封賞。後來,重耳真的即位了,犒賞功臣時卻唯獨忘了介之推。介之推不願邀功請賞,不食俸祿,悄悄地到山林裡躲了起來。人們讚賞介之推的這種行為,同時也對公子重耳不滿,於是有人在他的門上掛了封信,信中寫道:

 

    「有龍矯矯,頃失其所。五蛇從之,走遍天下。龍飢無食,一蛇割股。龍反其淵,安其壤土。四蛇入穴,皆有處所,一蛇無穴,號於中野。」

 

    晉文公見到此信,猛然想起了介之推,遂派人去請之推出山,之推不從,晉文公便要焚山攆他出來。不想,介之推在大火中抱樹而死。晉文公有感於此,下令以後每年介之推被燒死的這天,全國禁火,吃乾糧、冷飯。這就是所謂寒食節、禁煙節、禁火節。

 

    一般的說法是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節。另一種解釋以上年的冬至為基準,說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為寒食,所以寒食節也叫「百五節」、「百六節」。

 

    禁火寒食之舉起初並無固定日期,並且也和介之推沒有什麼聯繫。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,當時是有比較嚴格的火的管理制度的。《周禮》有「司爟」之官,實際上就是管火的官,他的任務是「季春出火,民咸出之;季秋內(納)火,民亦如之」。有人據此而揭出了周代的火管理制度是季春出,季秋納,並指出這種火並非指室中炊火,而主要是指野外之火,禁火的目的是在乾燥的冬春季節防止失火,保護森林及其他資源財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