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間風俗 七月七日 七夕

七月七日


註生娘娘(七娘媽)、床母


「註生娘娘」相傳是「臨水夫人」,俗名靖姑,是福建蒲田縣臨水鄉人。傳說:宋代蒲城徐清叟,有一個媳婦懷孕了十七個月,還沒有生產,有一天自稱專門接生難產的婦人來拜訪清叟,吩咐清叟準備一間樓房,房中地板挖一個洞,把孕婦移到樓上,並命僕人拿著棍子在樓下看守,不久孕婦生下一隻巨蛇,僕人便把巨蛇擊斃,孕婦才得以平安清叟大喜贈送珠寶,婦人不受只索手帕一條,下款寫著「徐清叟贈救產陳氏」等字而去。後來,清叟調任福州,在一座陳夫人廟,發現手帕,才修表奏請朝廷,封贈神號。在福州的註生娘娘廟,有配祀卅六個婆姐,相傳是璘王所賜三十六宮女,本省祀奉註生娘娘,只配祀婆姐十二人,婆姐是註生娘娘的部屬,俗信嬰兒未成年之時,亦即十六歲以下之兒童,均受婆姐之看護及庇佑,所以這一天註生娘娘誕生,同時也拜「婆姐」,亦即「七娘媽」。祭拜七娘媽,通常於黃昏在門口設供桌對天拜,供品有:

  1. 鮮花都用千日紅、雞冠花、鳳仙花、茉莉、樹蘭等香味特別強烈日勺。雞冠花又名「洗手花」,古人祭天祀神,敬奉粿類,都在粿上插上「雞冠花」,插雞冠花是取「盥手致敬,以音欠鬼神」之意,雞冠花又多子,有「宜子之祥」外,又有「雞冠」和「加冠」近似,有「普祿之兆」、「多子多孫」。

  2. 三果(水果內籽子愈多愈好,如龍眼、西瓜…。)

  3. 胭脂(凸粉、胭脂、紅紗線、小鏡子。)

  4. 芋油飯:民間生產子女,必做油飯,贈送親友,芋油飯是加上芋頭而已。芋是「宜子之物」,以芋油飯敬奉「七娘媽」是取其眾多之意。

  5. 七夕粿:又稱「烏草仔粿」,採取秋天七草,滿地藤、艾、開脾草、菜瓜鬚、香圓草(或檸檬葉)、拔仔心(或四君子)、石榴心等,浸水切片,如米磨碎,雜以麵粉,加黑糖蒸熟即成。

  6. 麻油雞。

  7. 三牲。

家有成年者,特供粽類、麵線、七娘媽亭。祭後,燒金紙、經衣,同時將七娘媽亭焚燒供獻,此稱「出婆姐間」,其意表示子女已成年。拜後,並將鮮花、白粉、胭魯,投擲屋上。

 

乞巧


「乞巧」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、巧技、巧智的意思,根據「荊楚歲時記」的記載,在七夕的晚上有六種方式乞巧:

  1. 浮針試巧:也叫漂針試巧、丟巧針、投花針。方法是在一個容器中盛以水,露天放置一段時間水面生膜後,投針或細草於膜上,看容器底部針影的圖案紋樣,以驗智巧。喜見水底針影,有成雲物,花頭、鳥獸影者,有成鞋及剪刀、水茹影者,謂乞得巧。

  2. 穿針乞巧:也叫金針度人。七夕月下以絲縷等穿針孔,先穿過的便是「得巧」,落後的則「輸巧」。

  3. 種生乞巧:種生也叫種五生,所用器皿叫五生盆。在七夕之前把綠豆、小豆、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,生芽數寸,以紅蘭絲束之,謂之種生,到七夕時供織女以乞巧。

  4. 蛛網乞巧:這種方法是取一隻蜘蛛,放到一個小盒裡過夜,第二天看是否結網,網絲多而圓正者為得智巧。

  5. 鬥 巧 宴:這是元代七夕宮廷宴會,會前有測試智巧的遊戲。方法是從結彩樓上剪彩散於台下,宮女爭拾,以所拾顏色的艷淡定勝負。

  6. 度  巧:先讓女孩子進入昏夢寐狀態,然後測試。